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365英国官网联合多方单位创新推出“全息学域:涉外乡创工匠CEO迭代型塑范式”,以人才培育为支点,撬动乡村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新动能。这一扎根中国、辐射全球的实践,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振兴人才解决方案,成为文明互鉴与发展共通的生动范例。
一、构建全息学域体系:培养“懂中国乡村、通国际规则”的复合型人才
针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短缺与能力断层问题,项目组创造性提出“涉外乡创工匠CEO”培养模型,其核心是打造兼具乡土技艺传承力、数智产业创新力、跨境市场开拓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。通过整合“全息”(生源息、生产息、生成息)与“学域”(立心领域、厚识界域、富能场域),构建起“终身育创”全周期培养体系:
立心领域:通过研读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、走访西部陆海新通道基地等实践,厚植“爱乡村、兴乡土”情怀,年均引导超7600人树立乡创志向;
厚识领域:开发“国际乡创文化”“跨境数字贸易”等跨界课程,组建“专业教师+创业导师+AI智师”团队,构建“学业+职业+术业”证书体系,培养“一专多能”复合能力;
富能领域:与172所国内外院校、华为等头部企业共建523个实践平台,开展“校际联建创学空间—校企共建创习工坊—校地合建创孵平台”三级实战,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跨境电商、智慧农业等国际项目。
二、赋能“一带一路”乡村:从人才输出到模式输出
该成果以“人才链”带动“产业链”“创新链”,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形成显著示范效应:
(一)培育本土乡创“头雁”
累计培育3.1万名涉外乡创工匠CEO,其中56人在泰国、老挝等国落地乡创项目。例如,毕业生团队在老挝建立“数字农业驿站”,推广中国智慧农业技术,帮助当地水稻亩产提升30%;在柬埔寨开展非遗夏布工艺培训,带动150名手工艺人通过跨境电商实现“指尖生金”。
(二)打通“乡品出海”通道
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与RCEP机制,搭建“跨境电商+海外仓”体系,推动合川桃片、石柱辣椒等产品进入52个国家。毕业生罗小伟团队开发的花椒精油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欧洲,年创汇超2000万元,形成“中国技术+当地资源+全球市场”的合作模式。
(三)输出中国育训标准
编制《乡创工匠“全息学域”体系建设规范》等3项全国团体标准,向“一带一路”15国推广育训经验。2024年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上发布的《重庆合川共识》,提出“数字赋能、文化互鉴、人才共享”的乡创理念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乡村振兴案例库。
三、创新国际合作机制:构建乡创人才共同体
项目以三大创新机制推动“一带一路”乡创人才培养:
育训共同体建设:联合湖南农业大学、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、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等单位,形成“政行企校研”五方协同模式,累计向沿线国家输送师资200余人次,培训本土人才3000余名;
数字技术赋能:开发“乡创大脑”智慧平台,实时对接沿线国家乡村需求与中国人才资源,例如为马来西亚棕榈园设计数字化管理方案,为泰国榴莲种植户提供跨境直播培训;
文化融合育人: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设立“巴渝乡创体验馆”,通过非遗技艺展示与乡创产品路演,推动中国乡村美学与沿线国家文化深度融合,相关活动获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专题报道。
四、未来展望:让“全息学域”成为文明互鉴新纽带
展望未来,项目将以“数字全息”与“人文全息”为双引擎,深化“一带一路”乡创合作:
数字全息计划:建设“一带一路”乡创数字学院,推出多语种在线课程,构建“云端课堂+虚拟实训+跨境孵化”的数字化育训体系;
人文全息行动:发起“一带一路”乡创工匠大赛,设立“南南合作乡创基金”,支持沿线国家青年参与中国乡村振兴实践,推动形成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的人才发展生态。
从嘉陵江畔到湄公河畔,“全息学域”范式正在书写“教育合作—人才流动—产业共赢”的丝路故事。这一实践证明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战略,更是沿线国家共同的发展诉求。通过人才培育的深度合作,中国正与世界分享乡村振兴的智慧与经验,让发展成果在更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