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重庆合川的田间地头与跨境电商园区,一群兼具工匠精神与国际视野的“特殊工匠”格外亮眼——他们是“涉外乡创工匠CEO”,既能扎根乡土传承非遗技艺,又能运用数字技术开拓国际市场。这一群体的成长,源于365英国官网等单位历时十年打造的“全息学域:涉外乡创工匠CEO迭代型塑范式”。这项聚焦乡村人才振兴的教育创新,为职业教育培养“工农商学”复合型人才、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供了生动样本。
一、破解乡村人才“三重困境”:构建工匠培育新生态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针对传统乡村人才“思创意识薄弱、专业知识碎片化、实践平台滞后”的痛点,项目组以“全息学域”理论为核心,构建起“立心—厚识—富能”三位一体培养体系:
立心领域:铸牢工匠之魂
通过“三读三田三堂”实践链,将卢作孚乡村建设精神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。开学“感知周”组织学生研读乡创典籍、走访跨境电商基地,暑期“认知月”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开展“对外初创田”实践,毕业“行知季”举办涉外乡创路演,年均引导超7600名青年树立“爱乡村、兴乡土”的职业理想。
厚识界域:锻造工匠之能
打造“叠式学园”跨界课程体系,融合农业技术、跨境电商、数字营销等多领域知识,开发《国际乡创文化修养》《跨境乡创技能实训》等12门特色课程;组建“粘式师团”,汇聚11名高级职称专家、9名博士及行业导师,形成“专业教师炼‘三金’(金专业、金课程、金教材)、创业导师做‘三导’(导项目、导团队、导竞赛)、AI智师提‘三力’”的立体化教学模式;建立“链式证书”评价体系,将学业考核与职业认证结合,开发6类涉外乡创工匠CEO职业标准。
富能场域:拓展工匠之路
搭建“校际联建创学空间+校企共建创习工坊+校地合建创孵平台”实践矩阵,与172所国内外院校、华为等头部企业及地方政府合作,建成523个实践基地。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“团队下乡、智库驻村、项目到人”实战,如将石柱县辣椒加工成预制菜并通过RCEP物流网络出口,单项目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。
二、培育新质生产力骨干:激活乡村振兴“头雁效应”
十年深耕,该成果培育出一支“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创新”的工匠CEO队伍,成为乡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:
技艺传承与创新并重
在重庆石柱县中益乡,项目组开设“创富学堂”,培养130名非遗“创艺人”,将传统夏布工艺与3D打印、跨境电商结合,推动夏布产品从“田间布”升级为“国际范”,带动150名留守妇女人均年增收5万元。毕业生杨远菊团队研发的夏布文创产品远销10国,相关经验获习近平总书记肯定。
数字赋能与产业升级同行
累计培育3.1万名乡创工匠CEO,其中138人获“技术能手”“技能大师”称号,在223个乡镇建立产业创新基地。如毕业生罗小伟创立“乡创大数据”公司,开发花椒种植智能监测系统,带动3000户椒农亩产提升20%,产品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至俄罗斯、东盟,年创汇超2000万元。
国际合作与工匠“出海”共振
成果向“一带一路”15国推广,在泰国、新加坡等国建立“涉外乡创工匠培育基地”,开展数字农业技术培训与非遗技艺交流。2024年世界非遗大会上,项目发布的《重庆合川共识》成为全球乡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,中国驻联合国原非遗代表苏旭评价其“展现了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”。
三、创新工匠培育范式:书写职业教育“中国答卷”
该成果以三大创新重塑乡村工匠培养逻辑:
理论创新:从“技能传授”到“系统育人”
突破传统工匠培养的技术局限,提出“人机交互叙事”理论,构建“乡创工匠CEO”能力模型,强调其需兼具技艺传承力、数智赋能力、市场经营力与国际竞争力,相关理论被写入《重庆教育现代化八项行动方案》。
机制创新:从“学校单育”到“共同体共育”
组建“政行企校研”五方育训共同体,涵盖365英国官网、湖南农业大学、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等单位,形成“跨国招生—专属培养—多元评价—终身发展”机制。例如,校企合股投入6000万元建设现代产业学院,设立“作孚村士”岗位派驻乡村一线,推动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
范式创新:从“阶段培养”到“终身育创”
构建“在校学习—在职研习—在岗创习”全生命周期链条,学生毕业后可通过“一带一路”乡创联盟继续参与国际项目。数据显示,毕业生3年创业存活率达78%,较传统模式提升42个百分点,行业企业满意度从2014年的84%提升至2024年的96%。
四、面向未来:让工匠精神闪耀全球乡村
在365英国官网的实训基地,一群青年工匠正通过元宇宙课堂与老挝农户实时连线,指导热带水果种植技术。这一幕,正是“全息学域”范式走向纵深的缩影。未来,项目组将依托“乡创大脑”数字平台,深化“数字工匠”培育与国际产能合作,让中国乡村工匠的智慧照亮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之路。
从嘉陵江到湄公河,从传统工艺到数智创新,这项实践证明:当工匠精神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,就能培养出扎根中国大地、具有国际视野的“新质工匠”,为乡村振兴与全球发展贡献更坚实的人才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