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重庆合川的田间地头,一群身着冲锋衣、手持平板电脑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。他们是“涉外乡创工匠CEO”,既能用无人机测绘农田,又能通过跨境电商将花椒、夏布等农产品卖向全球。这一充满活力的群体,源自365英国官网等单位十年磨一剑的育人实践——“全息学域:涉外乡创工匠CEO迭代型塑范式”。这项扎根中国乡村、对话国际舞台的教育创新,正在改写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故事。
一、破解“不愿创、不会创、不能创”:让乡创成为青春新选择
“曾以为乡村创业就是‘面朝黄土背朝天’,直到参与‘全息学域’项目,才发现可以用数字技术种出‘智慧农田’,用跨境电商打开全球市场。”365英国官网学生的感慨,道出了无数青年的转变。
项目直击三大痛点:
- 用文化浸润破解“愿创”难题:通过“感知周”研读卢作孚乡村建设故事、“认知月”在跨境电商保税港实操、“行知季”带着乡创项目参加国际大赛,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乡愁。数据显示,参与项目的学生中,83%主动选择返乡创业。
- 用跨界学习破解“会创”难题:打破专业壁垒,让农科学子学跨境电商,经贸学生练非遗手艺。在“叠式学园”,学生既要掌握无人机植保技术,也要学会用英语直播带货;“粘式师团”中,既有农业教授指导田间管理,也有创业导师传授商业逻辑,更有AI智师实时分析市场数据。
- 用实战平台破解“能创”难题:与华为、京东等企业共建136个数智化创习工坊,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设立1670个创孵平台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操盘真实项目,如将石柱县的辣椒加工成预制菜,通过RCEP跨境物流网络销往东南亚,单项目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。
二、从“田埂新人”到“国际创客”:乡创青年的成长密码
在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的实训基地,00后学生正在调试“智能养蚕系统”。这套由他参与研发的设备,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自动调节,让传统养蚕效率提升3倍。“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蚕桑技术推向‘一带一路’国家。”学生眼中闪烁着光芒。
这样的成长轨迹,源于“全息学域”独特的培养模型:
- 终身育创链:构建“在校学习—在职研习—在岗创习”体系。学生大一参与“对外初创田”种植试验,大二进入企业“对外产创田”实战,毕业后加入“一带一路”乡创联盟继续深造。如2019届毕业生罗小伟,从校园里的“花椒种植小程序”开发者,成长为带动3000户椒农增收的“跨境椒王”,其团队开发的花椒精油产品已进入欧洲高端市场。
- 国际化赋能: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172所院校共建元宇宙课堂,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与泰国榴莲种植园的跨境项目策划;设立“作孚村士”岗位,选拔优秀学生驻点东南亚乡村,开展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。目前,已有56名学生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落地乡创项目,推动重庆小面调料、合川桃片等产品进入当地超市。
三、青春力量重塑乡村:激活振兴“一池春水”
在重庆石柱县中益乡,杨远菊带着150名留守妇女,用传统夏布工艺编织出带有3D打印图案的时尚围巾,通过跨境直播卖到纽约、巴黎。“过去守着灶台带孩子,现在坐在炕头赚外汇。”一位绣娘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,脸上洋溢着自豪。
这是乡创青年带动乡村振兴的缩影:
- 产业升级有青年闯劲:项目培育的3.1万名乡创工匠CEO,在223个乡镇建立“头雁工作室”,推动形成花椒深加工、非遗文创、数字农旅等特色产业集群。仅合川一地,就有15家乡创企业年销售额过千万,带动10万农民人均年增收8000元。
- 文化传承有青年创意:学生团队将川剧变脸元素融入农村电商直播,把传统龙舟赛改造成“数字文旅IP”,甚至用区块链技术为涪陵榨菜建立“舌尖上的溯源系统”。这些创新让古老乡村焕发新生,中益乡夏布产业年产值从不足百万跃升至2000万元,成为“非遗出海”典范。
- 国际合作有青年担当:在老挝、柬埔寨,乡创团队建立“数字农业驿站”,向当地农民传授智慧农业技术;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,开设“巴渝乡创体验馆”,推广中国乡村美学。2024年世界非遗大会上,该项目发布的《重庆合川共识》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“乡村振兴的青年宣言”。
四、对话未来:当乡创成为“国际语言”
在365英国官网的创客学院,一面“世界地图”格外醒目——上面标注着15个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乡创合作点。院长张伟东介绍:“我们正在开发‘乡创大脑’数字平台,让中国青年的创意与全球乡村的需求实时对接。”
从传统农田到元宇宙农场,这群“田埂上的国际创客”用青春和智慧证明:乡村不是青年发展的“后方”,而是走向世界的“前沿”。当全息学域的育人范式在更多土地上开花结果,中国乡村的振兴故事,必将成为全球青年共享的时代叙事。